# 肿瘤的烦恼
疼痛可以说一直是肿瘤患者的大烦恼,它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对躯体造成了影响,更对情感、精神及生活造成了损害。
目前,我国新发癌症患者中,癌痛发生率约为40%-65%,其中晚期伴癌痛占50%-75%,而近20%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治疗。早在2001年的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就已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所以建立对疼痛正确的认识,消除疼痛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每一位患者都应享受的光明未来。

# 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是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者潜在的组织损伤。而肿瘤患者的疼痛,则可能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肿瘤本身引起的疼痛,如压迫、侵犯周围血管神经、内脏骨骼、颅内压升高等;
2.与癌瘤相关的,如病理性骨折,空腔脏器的穿孔、梗阻、压疮等;
3.与治疗有关的疼痛,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化疗后的副反应等。

#处理疼痛的必要性
疼痛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产生广泛影响,从而导致疼痛的恶性循环。比如长期腹痛导致食欲下降、身体虚弱,从而机体抵抗力也降低,肿瘤进展速度加快。

#疼痛的评估
医生在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疼痛主诉、性质、影响等来进行疼痛的评估,而患者作为疼痛的主体,疼痛是主观的感受。如何恰当的表达出自己的疼痛程度、缓解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合理的调整镇痛方案及方式,高效的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改善生活质量。
常用的疼痛评价方法有口头叙述法,数字评估法及视觉类比量表。
口头叙述法是将主诉疼痛分级(VRS)分为无痛(0级),轻度(1级,有痛感但可以忍受),中度(2级,不能忍受,睡眠受到干扰),重度(3级疼痛剧烈并伴有出汗、烦躁、休克、被动卧床等,睡眠严重干扰)及极度疼痛。而患者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表达与选择。
数字评估法(NRS)则是将疼痛的感觉量化,将一根直线十等分,其中0代表无痛,10则代表患者能想象出的最剧烈的疼痛,然后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标记,图片中的人脸表情也可以作为参考。数字评估法中的0,1-3,4-6,7-10也常分别对应着VRS中的0,1,2,3级,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准确的表达出疼痛程度。

看一看,你的疼痛指数是几?
缓解程度又怎么表达呢,首先根据数字评估法将服药或者其它镇痛操作前后的疼痛水平进行量化,则疼痛减轻的程度就是前后的差值占服药前数字百分比。比如小明初始疼痛为6分,服用缓释吗啡片后疼痛可缓解至3分,则小明的疼痛缓解程度是(6-3)/6=0.5=50%,通俗的来说就是缓解了一半。
及时表达自己的疼痛程度与缓解程度,有助于增加医生对患者的了解,从而在镇痛方案的选择调整上更加及时准确,这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QA&
关于疼痛与止痛的一些问与答
Q
止痛药物会不会副作用特别大?
A:常用的止痛药物通常分为阿片类镇痛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吗啡)和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阿司匹林、布洛芬),当然还包括一些辅助性药物(如激素、镇定药物等)。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存在的,但是同时也是可控的,比如,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出现的恶心呕吐、便秘等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等反应大多是暂时性的或者说是可以接受的,而便秘则可以通过服用一些缓泻剂进行预防。当用药过程遵循定时、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等准则,并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后,止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完全被它带来的生活获益程度掩盖的。

Q
止痛药物经常服用会不会上瘾?会不会越吃越多?
A:首先要区分对毒品的成瘾和因对镇痛药物的生理依赖性,前者是健康人群为了追求精神上的快感而对化学物品的滥用,往往不追求方式与数量,为了达到更高的浓度与快感而不择手段。
而对镇痛药物的生理依赖性,是一种正常的药理学反应,是合理的依赖。当肿瘤患者的7,8级的疼痛得到缓解,可以安然入睡,这是对正常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医生在镇痛药物的使用上,也是遵循了适量原则,按需给药,当疼痛因病情缓解控制时,也会逐步减量。调查证明,慢性癌痛患者在疼痛缓解后继续寻找镇痛药物的情况是极少的。
当患者感觉服用当前镇痛药物不能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时,应该主动告知主管医生,不要擅自增减药物或是联合使用多种镇痛药物,这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风险。患者遵医嘱服药,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建立对疼痛的了解,摒弃对镇痛药物的错误认知,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起一个无痛的生活环境,延长生存期。相信虽然疼痛袭来,掌握了新知识的患者与医生联手,也可以将其战胜。
本文指导专家

邓晓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内科副主任、内科二区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擅长各种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以及肺癌、胃癌、肠癌、鼻咽癌等实体肿瘤的诊断、临床化疗、靶向治疗及晚期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对肿瘤的急危重症处理有较深入研究。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二十多年,参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