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在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到之际,专家表示:警惕“病从口入”合理膳食也可防癌

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20-04-16浏览:

赵健

肺癌:

体检查出肺部微小结节?定期随访即可

据我国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03%及26.99%,是当前肿瘤防控的重点疾病。通过对高危人群CT筛查肺部是否出现结节,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早期肺癌大部分能得到根治,大大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随着全民定期体检意识的提升,肺部小结节的检出数量也日渐增加。“在正常人群中,检出肺部微小结节的比例达到10%~5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赵健告诉记者,当然在不同的人群中,各种高危因素如放射线暴露风险、吸烟、遗传等因素会导致肺部小结节发生概率浮动。那么,肺部微小结节是否意味着患癌?应该以何种心态和治疗手段应对?

发现微小结节,警惕踏入两个误区

赵健指出,肺部结节通常指直径3cm以下的结节,2~3cm的称为结节,1~2cm以下为小结节,1cm称为微小结节。“在结节中,2~3cm的恶性比例达50%~70%,1~2cm的为30%~40%,5~10mm的为5%~28%,而小于5mm的肺微小结节绝大多数是良性,不需手术。”他介绍,尽管微小结节恶性比例可能不高,但仍存在风险。由于恶性的微小结节因为体积小,少有典型的恶性肿瘤征象,造成诊断困难。这成为患者发现微小结节后心态不一的的缘由。

“这带来了过度医疗和心理恐慌两个误区。”赵健表示,因为微小结节难以判断其性质,大部分患者会听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随访,但其中有部分患者一直担心微小结节是恶性结节,或怕微小结节癌变转移,终日处于惶恐之中,甚至发生精神抑郁,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也有患者因为恐惧而强烈要求开刀手术,术后发现是良性,像这种良性微小结节手术就没有价值,并且带来手术创伤且浪费医疗资源。

“事实上,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免出现感冒发烧引起的肺部感染或隐性结核感染等等,大部分因为症状轻,免疫力好,而自行痊愈,但多少都会在肺部留下痕迹,有些在CT中也可以显示为微小结节。”赵健指出,微小结节的诊断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良性的包括炎症、出血、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真菌感染、硬化性肺细胞瘤,是否为恶性肺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避免进入误区最关键的其实是定期复查随访。隔多长时间复查,主要根据微小结节的恶性风险高低,比如高危的6mm以下的实性结节,复查时间可以短一些,一般可以在3个月后进行第一次复查,发现结节变大后就需要进行手术,结节无变化时可在半年后再次复查,再就是一年一次,以此推至观察5年后结节无增大,患者即可安心。同样的低危纯毛玻璃样结节第一次复查可在半年后。定义高危结节,一般是实性或半实性结节,可能伴有一些恶性特征;而纯毛玻璃样病变,即使是原位肺癌,它的生长速度特别慢,所以复查时间可以延长。

赵健提醒,患者最好在比较专业的医院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测,有利于前后CT对比,观察结节有无变大或变实。而无需四处求医,今天到这家医院做CT,明天到那家医院做增强CT,这不利于CT对比,也容易因过多检查造成放射线对身体的损害。

定期复查间隙结节进展不影响预后

有患者担忧复查随访等待延误病情,害怕在3个月乃至半年的检查间隙中结节快速进展。赵健表示,根据经验,在这段较短的时间内,小于6mm微小结节纵使进展也是非常缓慢,对预后没有影响,患者可以打消心理顾虑。“通过时间的考验,可以筛选出大部分本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减少手术伤痛,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同时让需要手术的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手术。”

真正需要在发现微小结节阶段直接进行手术的,是少数高度怀疑恶性可能的实性结节,可做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断层组合系统(PET-CT)检查,进行微创胸腔镜手术;也可视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穿刺活检或者支纤镜、磁道航下活检。

赵健指出,在体检中检出微小结节也不能因为无症状便置之不理。因为微小结节绝大多数无咳嗽、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肺癌微小结节早期均没有症状,当肺癌出现症状时,多数已经是偏晚期了。”他同时提醒,公众在常规体检中,最好选择低剂量螺旋CT减少放射线对身体的损害。一般公众不一定要常规每年CT筛查肺癌,但可在45~50岁后做一次进胸部CT检查,目的是体检,其次是可为往后的体检提供参照,一旦出现肺部疾病有助于医生诊断。

袁亚维

放疗:

局部“攻坚”病灶,精准放疗参与肿瘤治疗全过程

肿瘤三大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在癌症发病率逐步上升的今天,对治疗手段有一定了解,才能避免“谈癌色变”。在精准打击局部病灶上,手术及放疗无疑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涉及临床医学、生物学、影像学、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等多方面学科的放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也早已有毫米级的精准治疗方式,大幅降低副作用,使肿瘤患者在全程管理中获得更长、更高质量的生存期,甚至实现带瘤生存。

治疗头颈部、盆腔肿瘤是放疗强项

“实体瘤的局部‘攻坚’,只有手术和放疗能够端下病灶‘碉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放射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袁亚维教授指出,肿瘤需要综合治疗,其中75%~80%的患者需要经过放疗加强局部处理的效果。“在治疗机上,结合了影像学的核磁共振、CT乃至于PET-CT,和高能X射线等,形成立体动态环绕式对肿瘤的精准瞄准和打击,误差在毫米级别,大大降低了毒副作用,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袁亚维表示,放疗参与着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

鼻咽癌是具有广东“特色”的癌种,是指发生于鼻咽腔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而广东地区鼻咽癌病发率居全国之首。由于鼻咽癌发生位置的特殊性,正常的手术手段无法进行,高能放射线可以穿透皮肤抵达病灶,放疗成为唯一的精准打击手段。“在鼻咽癌的治疗中,放疗权重可达80%。鼻咽癌不管多大,局部总体肿瘤控制率达到85%~90%,早期鼻咽癌治愈率高达95%,总体治愈率达到70%。”袁亚维介绍,对比早年放疗治疗鼻咽癌“张不开嘴”、“严重口干”等的巨大毒副作用,在精准治疗的当下也已经不成问题,可减轻60%~70%。

在特定癌种的治疗中,放疗发挥着显著作用,头颈部和盆腔的肿瘤,是放疗首诊治疗的强项。“头颈肿瘤如喉癌、舌癌早期放疗治愈率达到90%,盆腔肿瘤如宫颈癌、前列腺癌早期单纯放疗治愈率与手术治疗相同,亦达90%。”袁亚维表示,患者可充分考虑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劣进行选择。

放疗结合“高科技”,治疗有更多未来

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放疗也可参与全过程对残余病灶进行清理。袁亚维举例介绍,位居女性高发肿瘤首位的乳腺癌,在保乳术后80%~90%的患者需要放疗局部清扫肿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很多药物无法进入病灶,需要手术与放疗配合控制肿瘤;在肺癌的多个发展阶段,放疗也是综合治疗一项不可或缺的手段。

高能射线进入体内“杀死”病灶是放疗的技术核心,这一物理治疗手段意味着需要放疗科医生、物理工程师和治疗师的共同参与。“放疗科医生开具放疗处方,给出的是器械参数,需要在哪个位置、用哪个角度、用多少剂量的射线为患者治疗。”袁亚维指出,这也要求放疗科医生需要对工科有一定了解,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放疗对器械和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有射线环绕周身、在身体各个部分均可调节射线强度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有大剂量射线精准直击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SBRT),也有实现射线全自动跟踪,出现体位误差也能自行调整的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现代精确放射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放疗在疾病治疗中有更多的未来。”袁亚维说。